一定要運動嗎?
對,一定要。
但是先別感到洩氣。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走路、站立等,對肌肉來說也是一種活動,也對身體有益。
只是對大部分現代人來說,這個活動量不太夠。
尤其是對於已經有血糖、血脂肪、體重問題的朋友們,更需要增加這些活動的強度以及總量,來增強身體的代謝。
運動的主要益處有以下這些:
- 減少體脂肪:有氧運動能有效燃燒熱量,減少脂肪堆積。
- 維持肌肉量:阻力訓練可增加肌肉量,提升身體代謝。
- 改善心肺功能:運動增強心肺系統,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- 心理健康:運動釋放腦內啡,有助緩解壓力
- 長智慧:運動能增強大腦思維功能,讓人變聰明。
- 抗老化:運動是最強的抗氧化劑,能讓我們更年輕,活更久。
只要你需要上述這些好處,都應該要運動
怎樣運動才有效?
其實只要有動,就有效。
根據一個大型權威研究,要活得久一點,甚至不用到費力的運動
光是每天多走路500步,就能減少7%的致命性心血管疾病。[1]
所以,對於還沒運動習慣,又有代謝問題的朋友,我們會建議先養成「活動」習慣
活動:每日七千步
日常活動,如走路、做家事、爬樓梯等,對身體健康相當重要
相對地,每天久坐,也會對身體產生不健康的影響。
甚至有研究顯示,光是每天坐著不動,就能讓糖尿病風險增加112%![2]
所以,健康的第一步,就從「多走、少坐」開始!
少坐方面,我們建議辦公室久坐族群,每半小時就起身活動個五分鐘。
至於走路方面,要走多少才夠呢?
有研究顯示,在每天7000步以內的範圍,走越多路就能活越久
而到了10000步以上,就沒有顯著的差異。
所以,對於日常活動不夠的朋友,我會建議先從每天走到7000步開始。

(上左圖:每天走路步數和死亡率的關係。右圖:步數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。)
當活動足夠後,就可以每週先挪出至少一天的時間,進行中等強度運動
中等強度運動:
自我感受:運動時感到有些喘,但仍能輕鬆對話,無法唱歌。
典型運動:超慢跑、輕鬆游泳、輕鬆騎自行車、有氧舞蹈
習慣後,可以逐漸拉長至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約每日30-60分鐘。
對於肥胖者,為增強減重效果,可每週增加至250-300分鐘。
中等強度運動習慣後,如果運動時間不能再多,可以改成做高強度運動
增加運動強度,能在有限時間裡面提供更大健康效果。
高強度運動:
自我感受:運動時呼吸急促,僅能說短句,無法持續對話。
典型運動:跑步、快速騎自行車、跳繩、高強度健身操。
每週進行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,大約就可以替代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
但要注意的是,通常高強度運動適合有一定體能基礎者,要小心受傷。
對於活動和中高強度運動的重點,可以參考我做的這張圖:

結合多種運動形式:
運動跟蔬菜水果一樣,越多種類越好
因為不同強度、型態的運動,對身體的好處都不一樣。
一般建議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結合,對身體健康效果最佳。
需要著重技巧的運動如球類運動,刺激大腦和舒壓的效果又更好
而強度最低的伸展運動,雖然對代謝的幫助最少,但也能提升柔韌性,減少受傷風險。
其他注意事項
慢慢來比較快:
運動是長期習慣,一下子太劇烈容易放棄。
先讓身體感受到運動的愉悅感,再來加強強度,更能持久。
適度補充營養
澱粉與葡萄糖是運動的能量來源。飲食中太少澱粉會讓運動表現不好,效果也比較差。
所以,做中高強度運動的前一餐,可以多吃澱粉類食物,讓身體補足能量。
運動後也能增加澱粉與蛋白質的攝取,滋養肌肉組織。
保持耐心
對於沒運動的人,開始運動初期可能快速降低體重,這被稱為是「新手紅利期」。
但約半年內體重就會達到穩定期,減重速度趨緩,此為身體適應的正常現象。
這時仍要繼續維持運動習慣,時間久了,體能和體態都會持續改善!
延伸閱讀
如果對於運動還有更多想知道的知識,可以參考「大夫訓練」這本書。
這本書是一位骨科醫師為了推廣運動而寫的,內容豐富又深入淺出,非常值得一讀。
[1] Eur J Prev Cardiol. 2023 Aug 9:zwad229
[2] Med Sport Sci. 2014;60:11-26.
一般留言